依托“獨樹一幟”的光電子信息產業 武漢力爭成為量子科技產業鏈源頭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這句網絡熱梗不僅揭示了量子科學的深奧與神秘,也反映了它對現代社會的巨大影響。如今,量子科技正從實驗室邁向“產業化前夜”,在通信、計算和測量等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
武漢是我國量子精密測量領域策源地之一,也是國家量子通信骨干網絡的關鍵節點,并被納入“未來信息”重點發展計劃。然而,面對合肥、北京、上海及粵港澳等地區的激烈競爭,武漢如何“量”體裁衣,加速前進?在今年市兩會上,政協委員們圍繞武漢量子產業發展,紛紛建言獻策。
“量”出特色:武漢在光纖光纜等方面占據量子科技產業鏈上游
隨著《武漢市“965”產業鏈鏈長制實施方案》和《武漢市加快發展量子科技產業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等具體政策的相繼出臺,市政協積極響應,通過建立量子產業鏈推進機制并組織專項推進會議,促進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多方深入協商。乘著這股東風,武漢迅速成為國內量子科技應用的前沿陣地。
“加速量子科技產業的發展,創建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是必要的。”今年,市政協委員、長江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萌帶來提案,建議深入研究先導區的建設內容和要求,同時強化梯隊建設,遵循“未來技術學院—未來產業科技園—未來產業先導區”的發展模式,增強武漢量子技術研究院的能力,從而促進產業園的高質量發展,為構建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貢獻力量。
武漢科教資源豐富,在量子科技的科研起步早、基礎好,聚集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團隊和人才,在量子精密測量等多個細分領域擁有多個“第一”。位于武漢的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院完成的我國首臺鈣離子光鐘,105億年偏差不到一秒;中科牛津波譜研制的600M核磁共振波譜儀打破國外壟斷;中科酷原在國內率先發布量子計算原型機——“漢原一號”,“這些為武漢在量子產業中的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劉萌補充道。
“武漢在量子產業上有非常大的優勢,有機會成為量子產業的源頭,這得益于它的上游光電子信息產業,可借‘光’發‘量’。”十三屆市政協委員、長江量子(武漢)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范犇認為,依托全國“獨樹一幟”的光電子信息產業,武漢在光纖光纜、量子芯片和元器件等方面占據全國量子科技產業鏈上游。
走向“最后一公里”,實現量子技術的實際應用,還需依托產業土壤。范犇提出,在上游元器件方面,如單光子探測芯片、光量子調制器芯片等,武漢可以大規模發力,“這些組件對于下游制造雷達、通信設備乃至未來的量子計算機都至關重要,它們通過光傳輸連接整個量子系統”。
劉萌也持有同樣觀點,他認為,武漢還需鍛造自己的特色,找到與其他省市錯位發展的路徑。“我們應該利用武漢在光電子信息產業上的獨特優勢,攻克關鍵核心器件的技術難題,避免‘卡脖子’的問題,確保我們能成為量子科技供應鏈的源頭。”
“建議專注于更多量子精密測量方面的儀器設備的研發,與傳統光電子器件相結合,形成獨特優勢。”市政協委員、華中科技大學國家脈沖強磁場科學中心副主任徐剛認為,武漢量子產業需“揚長避短”,充分利用現有的科研和技術積累,進一步推動本地量子產業鏈的發展,提升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此外,武漢應該通過應用場景來提升產品質量,打造標志性的產品,建立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
讓技術用起來:動員各級機關和企業積極布局量子科技應用
“讓技術用起來,是對量子產業創新最大的支持。”范犇介紹,長江量子已通過自主研發的量子加密芯片,推出了包括量子安全電腦、量子安全藍牙耳機以及量子加密車聯網智慧終端在內的系列產品。“這些產品能夠自動完成加密和解密,有效防止信息泄露。”
談到從實驗室到大規模商用的挑戰及破解辦法時,范犇表示,創新和政府引導至關重要。“量子科技領域的人才多集中在學術界,要使他們聚集并投入到產業中來。同時,政府不僅要支持科研團隊和企業,還需推動應用場景的拓展,鼓勵公共部門率先采用新技術。”
匯聚多方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劉萌也提議,充分利用武漢豐富的應用場景,動員各級機關和企業積極布局量子科技的應用,構建創新聯合體。此外,通過“產業園”與“產業基金”的結合模式加速產業成長。最后,通過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孵化更多產品,增加初創企業的數量,壯大市場主體的力量。“這些措施將有助于武漢在量子科技領域站穩腳跟,并在未來科技的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徐剛表示,為了促進產學研的融合,必須重視基礎研究,并加強高校間的人才交流,共同探討建立量子科技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建議制定激勵政策,打破單位間的壁壘,建設共享機制。此外,應充分發揮大型平臺的優勢,使量子相關產品更加貼近日常生活,不僅僅用于軍工或航天領域,讓量子技術賦能千行百業。”
談到復合型管理人才的稀缺問題,范犇說:“既懂市場又了解量子科技的專業開設目前非常有限,武漢雖然有幾所大學開始設立相關專業,但遠遠不夠。”他建言,在市屬高校增設量子科學相關專業,無論是作為物理學院的分支還是獨立設置,這對行業發展來說都十分迫切。
營造生態:單個項目光谷最高給予1000萬元支持
去年6月11日,在“武漢量子論壇—2024”上,光谷量子基金的發布備受矚目,武漢量子科技產業創新聯盟與武漢量子科技產業園隨之揭牌成立。緊接著,光谷發布“量子十二條”,提出一系列激勵措施,其中對單個項目最高給予1000萬元支持的“大手筆”,吸引更多行業參與者共同推動量子科技產業發展。
光谷的獨特產業優勢與創新活力,成為武漢量子產業發展的核心聚焦點。如何從細處入手、實處發力?市政協委員、東湖高新區科創局局長龔學藝表示,將加快東湖高新區光電子企業與全國量子科研院所、研究平臺、量子企業的對接,針對量子科技產業上游需求開展針對性研發,“特別是要實現量子產業鏈核心部件的國產替代,把光谷的光電優勢轉化為量子優勢”。
他還提出,利用九峰山實驗室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及完善的化合物半導體產業鏈資源,開展產業鏈招商和資本招商,抓住上游龍頭企業和核心團隊。同時,圍繞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光谷實驗室等高校科研院所,通過武漢量子技術研究院,建設中試基地、概念驗證中心、卓越孵化器等配套要素,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初和最后一公里,“推動量子科技產業從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長江日報記者汪甦 通訊員葉秋)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