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意盎然的湘潭縣,歷史古韻與現代智慧交織出一幅生動的鄉村振興畫卷。7月24日,長沙理工大學研究生暑期專業實踐團在該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副主任、省科技特派員肖志高的帶領下,前往湘潭縣三十六坊,開展了一場成果滿滿的科技賦能調研活動,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智慧。
湘潭縣三十六坊(鄒雅婷 攝)
科技成果轉化:新質生產力的實踐應用
科技成果轉化,作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正成為三十六坊鄉村振興的關鍵驅動力。
據悉,三十六坊,坐落于風景秀麗的湘潭縣,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實踐地。目前已發展成為集手工體驗、勞動教育、鄉村健康休閑、黨性教育、餐飲、農耕文化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基地。游客可以在這里體驗豆腐坊、陶藝坊、煎餅坊、面條坊、釀酒坊、扎染坊等多種手工作坊,游客們可以親手制作傳統手工藝品,感受農耕文化的魅力。
“這樣設計籬笆造價太貴了,我再幫你們想想辦法。”原來早在今年4月,肖志高就多次深入三十六坊進行實地調研,他敏銳地發現,三十六坊計劃在田野周圍設置水泥籬笆,但這不僅造價高昂,而且與三十六坊的整體田園風光和調性不符。為此,他憑借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提出了換成竹制籬笆的建議,并針對三十六坊的景觀設計規劃提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從水泥籬笆到竹籬笆的巧妙替換,每一項成果的應用都不僅僅是技術的簡單堆砌,而是科技與藝術、環保與實用的完美結合。這種基于科技成果轉化的新質生產力,不僅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更賦予了三十六坊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
暑期實踐團成員易葉設計的景觀方案(謝立青 攝)
文創科技融合:鄉村文化的新表達
7月,肖志高再次帶領實踐團隊來到三十六坊,與其同行的還有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專任教師,省派科技特派員王靖涵,她指出,三十六坊作為湘潭縣鄉村振興的亮點項目,其成功在于巧妙地結合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力量。“文化是鄉村的靈魂,而科技則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當這兩者相互融合,便能激發出前所未有的創造力和生產力。”
隨后,他們深入景區,與游客和景區工作人員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調研。通過細致地觀察和分析,他們發現該地在吸引和留住客人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短板,尤其是在吸引散客方面遇到了難以突破的瓶頸。景區負責人蘇丹說:“我們目前確實在品牌建設方面比較迷茫,很多散客并不知道我們這里。”針對這一問題,肖志高立即與實踐團隊依托新聞與傳播、設計學等專業的優勢,進行了一系列的實地調研和深入分析。他們充分挖掘三十六坊的文化內涵和特色資源,結合現代科技手段,給出了一套具有創新性和針對性的對外宣傳策劃方案。
同時,他們還產出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創意的明信片設計,以及充滿藝術感和科技感的夜間燈光設計方案。這些方案不僅實現了科技與藝術的完美融合,還為三十六坊增添了獨特的魅力和吸引力。蘇丹對肖志高團隊的工作表示高度認可和衷心感謝。她認為,長沙理工大學的科技賦能活動為三十六坊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智慧,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她提出,希望接下來與該校將加強協作,共同推動三十六坊的進一步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
文創科技在三十六坊的應用,不僅體現在科技產品的引入上,更在于對鄉村文化的深入挖掘和重新表達。長理學子們設計的明信片、夜間燈光秀等作品,既融入了三十六坊的本土文化元素,又運用了現代科技手段進行呈現,使得鄉村文化在傳承中得以創新和發展。這種文創科技的融合,為三十六坊打造了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吸引了更多游客的關注和喜愛。
文創科技深度融合下的科技成果轉化,正成為推動三十六坊鄉村振興的核心驅動力。此次該校的暑期實踐活動,不僅為三十六坊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改變和提升,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在未來的日子里,三十六坊將與該校密切合作,在科技與藝術的深度融合下,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成為鄉村振興的璀璨明珠。(趙宇西 王思雨 劉家怡 蔣穎之)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