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考:大學生抑郁癥增多折射啥?
2016-07-05 07:39: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7月,成千上萬的大學畢業生即將奮身投入新角色,在離別的喧鬧聲中,有這么一群人站在角落一直沉默,這是高校中不斷增多的抑郁癥患者,他們正經受著常人難以理解的痛苦、孤獨與隔離。寫完畢業論文,找份像樣的工作,對此刻的他們來說,著實艱難。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在京一所著名重點大學有40人被確診為抑郁癥,約占到學校心理咨詢中心訪問量的兩成。智識高、求勝心強的大學生,已然成為抑郁癥高發人群。(7月4日《北京青年報》)
這其實還不是最令人憂慮的問題,令人憂慮的是,據報道,對于抑郁癥,不管是患者本人還是社會輿論,都對這一心理疾病,存在偏見,很多患者,不愿意把自己的病癥示人,能夠到學校心理咨詢中心或者醫院心理門診求助、求醫的抑郁癥患者,通常問題還不太嚴重,那些不愿意求助、求醫的,才更值得關注。如何像對待生理疾病一樣正視心理問題,這是學校心理教育必須解決的問題。
據心理咨詢專家介紹,“校園里患抑郁癥的學生人數在逐年增多,但是有些同學甚至父母都會有病恥感,有意避免交流,有的孩子到了重度,甚至拒絕看醫生。”不得不說,出現這種狀況與我國對學生和社會的心理教育、普及力度不夠有關。雖然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有關調查就顯示,我國大中小學生有超過10%(有的調查顯示達到20%)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學生心理問題與學業壓力、升學壓力、人際關系緊張、情感問題有密切關系,但是,對于心理教育,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對于學生的心理問題,到今天還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將其視為學生的思想問題和道德問題——所謂思想問題,就是學生不積極向上,意志薄弱、不堅強,當學生面對困難,表現得萎靡不振,焦慮緊張時,就會被視為思想不堅強,不敢面對困難和挑戰,“腦子有毛病”;所謂道德問題,就是學生人際關系緊張,同宿舍關系不和諧,會被指責為自私、個人中心。而其實,學生的心理問題就是心理問題,不能采取思想灌輸和道德說教的方式進行疏導,思想灌輸和道德說教的結果,非但不能解決學生的“心結”,反而還會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比如,當學生面對學業壓力,長期失眠時,假如他把這種情況告訴他人,在一個缺乏對心理問題正確認知的環境中,當事人很擔心這說不定會遭遇能力不強、“遇到這么一點困難,就這樣的”的不解與偏見,于是就表現出自己沒事人一樣,卻獨自承擔痛苦、折磨,直到無法扛下去,而可能走極端。
這還與社會輿論對“好學生”的評價有關,經常,學校和家庭對好學生的定義,是“聽話”、“懂事”、“積極”、“堅強”,所以,有的學生為了給老師、家人“好學生”的形象,就把內心的痛苦、苦悶掩蓋起來,裝出很堅強。而每個人其實都有脆弱的一面,人也是很復雜的,不是簡單的“好壞”可以評定,一個“好學生”,不是十全十美,也有喜怒哀樂,做一件事,可能成功也會有失敗。因此,不能給學生戴上“好學生”的枷鎖,而應該教育引導他們做真性情的自己,有困惑、焦慮應說出來,有憤怒、不滿,應表達出來,要懂得排解負面情緒。做最好的自己,是每個學生要走適合自己的成長之路,而不是做別人眼中最好的自己,違背自己的意愿,不堪重負。
“好學生”的帽子加上思想問題和品德問題的偏見,這使得學生群體的抑郁癥日益嚴重,而且,有抑郁癥的學生并沒有得到及時的救助。這需要引起教育部門、學校和家庭的高度重視,要向所有學生和社會公眾普及最基本的心理常識,正確對待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的“病恥感”,不是患者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熊丙奇)
編輯:單曉琳
關鍵詞:教育思考;好學生;抑郁癥患者;心理常識;做最好的自己
5月31日,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在京啟動“創業超市”,鼓勵海歸回國后進行“輕創業”。” 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發揮平臺優勢,設立輕創業促進中心,提出“輕創業”模式,推出“創業超市”平臺,以此帶動“雙創”的落實。
2016-06-11 09:18:00
蘭州交通大學3名學生給校領導寫信,反映對大學考試的困惑,并提出提高考試難度,變換考試題型,讓考試真正體現學生實際水平的訴求。如果考試試題題型單一、重復率高,題目過于簡單,必然會造成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感受。
2016-05-23 08:28:00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學校針對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凌進行專項治理。家長還要充分重視孩子同伴交往的需要,鼓勵孩子多參加班級集體活動,提升孩子應對沖突和矛盾的能力、同伴交往的能力和自主應對挑戰的信心。
2016-05-13 08:02: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