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間外賣配送高峰一過,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的一些騎手就會涌入“甬愛E家”公益服務中心。有時,他們會偶遇“跑單王”分享經驗,有時會去圍觀才藝課。“送餐累了就來這里歇歇腳,聽聽交流會。”外賣騎手王雨杰告訴記者。

  不久前,“甬愛E家”公益服務中心變身為一所“午校”。這是當地服務新就業群體的平臺,受到外賣小哥、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關注。

  “午校”作為“夜校”的有益補充,眼下,正在浙江、上海、天津等地悄然鋪開。從書法、手工、舞蹈、茶藝品鑒、樂器演奏等興趣類課程,到針對職業發展設置的人力資源培訓、職場商務禮儀課不一而足。對于年輕人而言,這里不僅提供了更加靈活的學習和文娛體驗,同時還能在資源、信息甚至就業選擇上,為他們提供幫助。

  放下手機,走出工位,用“午校”替代午休,成為一些年輕人的新選擇。

  在“午校”,為愛發電

  在浙江創新中心“午校”的手工制作課堂上,朱嘉璐經常帶著學員制作流沙畫。只見她在兩片透明玻璃腔體內注入油液與流沙,隨即調整流沙的紋路,抽取泡沫后封口,一幅展現中國大好河山的流沙畫便完成了。

  臺下坐著的,多數是女性上班族,也有一些男學員。“他們會將親手制作的扎染、團扇送給自己的另一半。”朱嘉璐說。她開設的課程還包括制作非遺漆扇、古典團扇、古法香囊等內容,不收取任何費用,授課熱情完全源自對手工的熱愛,“很愿意和年齡相仿、興趣相投的年輕人一起交流,每周都期待著與學員的見面時刻”。

  不久前,在寧波口腔醫院工作的朱嘉璐看到當地微信公眾號推送了一條“青年午校課堂主理人招募”的信息,講師可以享受免費停車、使用公共活動空間等福利。懷揣著對手工的熱愛,她提交了報名表,“希望借這個平臺展示一技之長”。

  據她觀察,這里的學員基本都是年輕人,主要來自浙江創新中心內的各家企業。區別于夜校主要開在社區、為居民打造別樣“夜生活”,“午校”的定位是“10-15分鐘便利圈”,上課地點選在寫字樓和企業園區附近,人們步行即可到達,課程時間在40分鐘左右。

  重拾擱置多年的手工,朱嘉璐內心愉悅,她目前正為考非遺技藝傳承師的證書作準備。

  呂曉嫚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前不久,她走進了上海新虹社區學校悅享課堂。“晚上和周末需要陪伴家人,難以抽身,所以選擇了午間課程。從一個手工小白到獨立完成作品,是一個極具成就感的過程。”學習鉤針的過程讓她深感治愈,孩子們戴上了她親手制作的飾品,她也找到了工作、生活、家庭、自我之間的平衡點。

  在寧波銀行職員潘冬琴看來,上“午校”并不會覺得勞累,反而放松了身心。潘冬琴和許多上班族一樣,需要長時間坐在電腦前辦公。“‘午校’里的課程能夠讓自己為愛發電,同齡人在一起有很多共同話題,打開了社交圈。利用午休的碎片時間,學習豐富多彩的午間課程,幫助我們更好地平衡了工作與生活。”

  供需對接,課程“百花齊放”

  在浙江,“午校”的建立其實源于一位“寶媽”打來的一通電話。這位“寶媽”叫劉潔,是寧波微萌種業有限公司分子實驗室的負責人。

  兩個月前,劉潔通過寧波人才服務專線咨詢有沒有可以讓上班族中午上課的課程。專線接收服務訴求后,聯系了寧波人才綜合服務中心,該中心對同類人群相同訴求進行分析,并組織專題討論,經過近一個月的籌劃,于6月底正式開課。這也成為浙江首個“青年午校”。

  據寧波人才發展集團負責人介紹,開課一個多月以來,放出240個名額,吸引了9392人次來搶課程,往往課程一上線就被搶光。“午校”開設了“職業發展”“美好生活”“人才賦能”三大系列課程,其中包含人力資源培訓、手工制作、健康先行、光影瞬間、HR(人力資源)賦能學堂等課程,請來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志愿服務領域專家孫嘉懌等“明星導師”授課。

  “今年,每周常態化開兩節課,學費全免。”寧波人才發展集團運營管理部經理助理葉佳對“午校”充滿信心,“‘午校’不僅有著娛樂屬性和社交屬性,還自帶文化屬性和精神屬性,不僅可以幫助青年人才補充專業短板,為工作技能‘充電’,還能增加業余愛好,為幸福生活‘加油’。”

  外賣騎手王雨杰發現,此前,“甬愛E家”公益服務中心只有“夜校”,每周有超百名青年走進這里學習充電。但由于有的年輕人反映搶不到課、工作忙等原因無法參加學習。對此,江北區委社會工作部在廣泛調研基礎上,會同江北區團區委、文教街道等單位共同創辦專屬就業群體的“青年午校”,積極對接青年需求。

  天津生態城也在創辦“青年夜校”基礎上,開設午間課程。在工作日開展瑜伽、軟筆書法、國畫、香氣美學等課程,是對“午校”課程的有效拓展與有益補充,為青年提供更多選擇。上海長寧繽谷夜校結合“夜校”經驗與學員需求,推出“午校計劃”,采用小班化課堂模式,開設聲樂、咖啡制作、空靈鼓、創意串珠、面點、短視頻達人課、茶藝與品鑒、傳統插花等各項課程。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谷玉良最近關注到了“午校”出圈。在他看來,年輕人的需求正在持續增加,“午校”熱背后折射出年輕人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它能夠整合優質資源,供需精準對接,為年輕人提供探索文化需求的機會。

  工作之余的“精神桃源”

  “夜校”與“午校”的興起,實質上反映了青年人對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日益增長。這種需求不僅體現在對知識和技能的渴求上,更體現在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上。

  谷玉良說,全國多地都在推進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從關注“青年引入”,到培育“青年活力”,甚至一些城市直接宣稱要釋放文化“多巴胺”。“滿足青年發展需要最終還是應該回歸公共服務,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是城市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的關鍵。”

  呂田是上海大學2024屆畢業生,就讀動畫專業的她,選擇留在上海。“不僅就業機會多,公共服務也做得不錯。希望工作后能夠在‘午校’或者‘夜校’上課,不僅可以充實業余時間,增加興趣愛好,還能拓展社交圈。”

  “城市提供的文化服務會影響我們對城市的選擇。”呂曉嫚認為,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會讓城市更具吸引力,讓年輕人更加熱愛和喜歡上所生活的城市。“希望在未來可以開展更多類型的課程,比如社會情感類課程,針對新手媽媽的產后就業指導類課程等。”

  在谷玉良看來,“午校”是一種共享學習平臺,為青年成長“充電”。“午校”的發展,離不開城市對青年需求的深層挖掘。他建議,課程內容設置應當深度契合青年需要,強化內容供給,集結優質資源,共同推動建設技能型社會,讓年輕人在工作之余得到“精神桃源”的滋養。同時, 面對“夜校熱”“午校熱”,不能只是一時的新鮮體驗,各地需要避免盲目跟風和資源浪費。

  “‘午校’的持續推廣,需要各地吸取成功經驗的同時因地制宜,整合各地資源,發揮地區資源稟賦,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實現城市與青年的相互奔赴。”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張小龍建議,“午校”模式可推廣到縣區鄉鎮,讓身處基層的工作者,也能感受到鄉村的人文關懷和精神文化。

  實習生 余欣然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想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馮儀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